当前要闻:留存城市历史记忆,上海市民用镜头记录工业遗产变身
(资料图片)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9月29日报道:杨树浦发电厂内部的残影、2014年大桥下繁忙的立丰船厂、抓煤用的大抓斗成了江边独特的雕塑风景、船厂码头的钻焊平台变成亲水的露天广场……随着城市更新,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华丽转型,也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
9月29日,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在普陀区文化馆一楼城市创艺空间开幕。一张张照片,可以看到这些珍贵的工业遗存的改造、更新与现状,也蕴含着市民对城市工业遗产的深厚情感,呼吁大家关注“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从天下粮仓到艺术空间的大变身,民生码头筒仓焕发全新的生命。摄影发烧友沈焕明将镜头对准此处。民生码头曾是当时亚洲大型码头之一。他还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到外地去,坐船经过此处就是看万吨轮。时至今日,民生码头的传统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通过整体改造,构筑开放空间,从粮仓转型为展场和艺术空间,完成了其功能转换,成为浦东滨江文化艺术的新地标。
“在曹杨路桥上能闻到留兰香牙膏的味道,那里有个牙膏厂,记忆就会留有味道;武宁路桥,我的第一张苏州河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我在下班的时候可以看到炉火通红,有时候会冒出很浓的浓烟,现在这里已改造成住宅区。”展览还特邀摄影师陆元敏参展,展览在“岁月回眸”版块展出了他的14幅苏州河摄影作品。从1991年开始,他拍摄苏州河畔居民的普通生活、生产场景,积累了大量照片,记录了苏州河33道弯,沿岸从工作场景变成滨水景观地带的悠悠过往。
上海摄影家协会积极参与大赛,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2公里内筛选出来的200多个工业遗产地点列出来,供摄影爱好者们按图索骥地拍摄。参赛过程中,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查阅资料,不仅拍摄了工业遗产的当今景观,有的还搜集了影像资料用来今昔对比,有的人提交的是自己几年以来坚持拍摄的同一地点的变化场景。
此次大赛面向全市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和广大市民征集摄影作品和短视频作品,共征集作品2876件、8426张,评选出优秀摄影作品30件,入展作品120件,优秀短视频作品5部。
展览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九三学会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普陀区文旅局主办,普陀区文化馆承办,将延续至10月28日。
关键词: 民用镜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