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成功“出圈”?绕不开这三个关键词
日前,抖音旗下巨量引擎最新发布的岭南地区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皮书公布:2021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互动量增速193%、琼剧播放量增速155%、儋州调声视频量增速31%。此外,岭南地区播放量排名前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海南占3个,其中琼剧排名第5、儋州调声排名第6和第8。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成功“出圈”呢?关键词有三个:传承、量变、飞跃。
背景: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听一首崖州民歌,在嗟叹调中,去感受一万年前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的精神食粮,感受崖州民歌在三亚市历史发展中沉淀的文化自信。除了崖州民歌,还有三亚市申请的疍歌;乐东黎族自治县申请的拓展项目崖州民歌;儋州市申请的儋州调声;海口市申请的十番音乐(海南八音器乐);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申请的苗族民歌和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申请的黎族竹木器乐;五指山市申请的黎族竹木器乐;定安县申请的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临高县申请的临高渔歌。
上述民歌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传统音乐,海南共11项。
听的除了有民歌,还有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中的传统戏剧,海南占有6个名额,分别是临高县申请的木偶戏(临高人偶戏),文昌市申请的木偶戏(文昌公仔戏),海南省琼剧院申请的琼剧,海口市申请的木偶戏(三江公仔戏)、琼剧、海南斋戏。
3项传统舞蹈、2项传统美术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眼睛的美味佳肴。3项传统舞蹈是指三亚市申请的黎族打柴舞、白沙黎族自治县申请的老古舞、五指山市申请的苗族盘皇舞。2项传统美术是指澄迈县申请的木雕(花瑰艺术)、海口市申请的椰雕(海南椰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10项目民俗是海南人民的盛会,分别是五指山市申请的黎族三月三节;海口市申请的妈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民间信俗(冼夫人信俗);定安县申请的民间信俗(冼夫人信俗);澄迈县申请的民间信俗(冼夫人信俗);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申请的黎族服饰;文昌市、琼海市申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琼海市申请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12项传统技艺,凝结着海南人民万年来的智慧,分别是昌江黎族自治县申请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申请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申请的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白沙黎族自治县申请的陶器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儋州市申请的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东方市申请的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白沙黎族自治县申请的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民歌、戏剧也好,舞蹈、美术也罢,还是民俗和技艺,它们都具有海南本土特色,代表着海南的风土人情,反映着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海南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传承:不让非遗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
“黎陶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陶之魂,我对它非常的有感情。”昌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促进会副会长、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刘梅珍说,黎陶比她的生命重要。
说起黎陶,刘梅珍很感激羊拜亮。去年过世的羊拜亮奶奶,是昌江有名的制陶艺人,1948年开始奶奶跟随其母亲学习制作黎族陶器,掌握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此后,通过不断地生产、生活实践,羊拜亮奶奶的制陶技艺日臻成熟,制造了一大批陶器供当地黎族同胞使用,其中一些已被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收藏。
由于技艺高超,羊拜亮奶奶于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使黎族制陶技艺得到传承,羊拜亮奶奶自1998年开始授徒,共六人在她的指导下成为制陶能手。刘梅珍就是羊拜亮奶奶的学徒之一,为掌握黎族土陶的制作技艺,刘梅珍数十次到昌江保突村拜访奶奶。刘美珍真挚的感情和对黎陶的热爱感动了奶奶,羊拜亮奶奶决定收她为徒,师徒两人并于2012年合作成立“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
除了刘梅珍,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倾其精力致力于文化的传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作雅村是琼中黎族文化示范村和黎族民歌民舞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民歌传承人王取荣就出生在这里。13岁开始专门学习黎族民歌的他,用的是“笨方法”。“我将黎族民歌一首一首记录下来,记在三本厚厚的笔记本上。”王取荣说,他喜欢黎族民歌,就很用心地去学习。
据了解,王取荣现在搜集到的黎族民歌有三百多种,代表性的有30种,根据表现内容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等。这些民歌,有的以方言命名,如哈方言歌、杞方言调、润方言调;有的以内容命名,如砍山调、哭丧调、求神调、跳娘调;有的以曲调长度命名,如长调、短调等。
一个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有一代一代地传承,才不会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才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量变:日积月累注入持久的动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是一样,没有持之以恒的量变,就没有质变的 “出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是如何量变的呢?是从一个传承人到几个传承人,从几个传承人到几十个、上百个、上千个传承人......是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发展得更好;是把握每一次的机会,宣传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年62岁的王有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古舞传承人,他从18岁开始,就跟着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古舞传承人钟朝良学习老古舞。
“老古舞至少需要三十多人表演、最多六十多人,每个人的特色不同。”王有春介绍,乐器包括大锣、小镲、鼓、唢呐等,每种乐器他都要学,种类繁多,且不容易记忆,但王有春靠着毅力坚持了下来——从一个角色学到六十个角色,从一种乐器学到全部乐器。
取得真经的王有春,开始带起了徒弟,以传承老古舞,从几个学徒、几十个,到100多个。
除了带徒弟,王有春还把握住每一次跳老古舞的机会,跳前精挑细选人员、一遍一遍地排练,跳时投入演出的通海,还观察每一名人员的表现,以宣传好老古舞。据了解,老古舞在丧事和祭拜活动时进行。此外,凡村寨中有人患病、做噩梦或有不吉利的事发生时,也可举行;如平安无事,全村每3年也要举行一次“告祖先”跳老古舞活动,以悼念、祭祀祖先的形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
无独有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儋州调声的传承人唐宝山,致力于将遗产项目传播得更远。20世纪70年代,唐宝山开始儋州调声、山歌的创作和编剧工作,编写山歌2000多首,在当地巡回演出160多场。20世纪80年代,唐宝山成立“宝山歌剧团”,创作儋州山歌剧,他把最熟悉的故乡人物、新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放进作品里。近年来,唐宝山共编导了近100台大中小型山歌剧,每年演出不少于250场,观众多达千万人次,培养的歌手和演员100多人。
传承人刘梅珍也在创新上着力。刘梅珍老师羊拜亮的陶艺作品外形单纯,风格粗犷,胎体较薄,具有原始陶艺风格。但是消费者的爱好并非永远停留在昨日的欣赏水平。为适应市场需要,刘梅珍女士给黎陶灌入了艺术元素,从而远销。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在载体上、在内容拓展上、在创新上、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下功夫。这些日积月累的量变,为质变注入持久的动力。
飞跃:从被埋藏到被看到被认可
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代一代传承人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与互联网碰撞,从被埋藏到被看到被认可,从而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近日,抖音旗下巨量引擎最新发布的岭南地区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皮书公布:去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互动量增速193%、琼剧播放量增速155%、儋州调声视频量增速31%。此外,岭南地区播放量排名前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海南占3个,其中琼剧排名第5、儋州调声排名第六和第八。
打开抖音,在搜索栏目输入琼剧,显示出数十条常搜词条,如琼剧经典唱段、琼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琼剧全剧100部、琼剧刁蛮公主、琼剧直播等等。点开一个琼剧抖音号“琼音袅袅”,看到获赞5.5万、粉丝7005,其中的一个剧目《秦香莲后传》获赞3661、836个转发。
在抖音,输入儋州调声,显示出儋州调声歌曲大全100首、九点半、山歌等数十条词条。记者随意点开抖音号“这里是儋州”的儋州调声嘱姑九点半完整版,看到有1.6万的点赞、4859的转发、1017条留言。这并不是个例,记者打开另一个抖音号“儋州调声”,获赞13.3万、粉丝1.6万,该抖音号的第26集嘱姑九点半,获赞5.5万。
互联网下,传播途径并不单一,打开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公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古舞、黎族泥片制陶制作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一一亮相。在腾讯视频、好看、爱奇艺视频均可观看琼剧、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等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各大网站、App,而且点赞、关注、转发量大。这无不说明,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被埋藏到被广大市民看到和认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是,在历史长河中,我省非遗传承人代代相传,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并借助互联网让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圈”。
【责任编辑:王雅婷】
【内容审核:符 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