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万尾鱼苗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安家”
3月10日,三亚市海棠区后海村货运码头(以下简称后海村货运码头),一艘船静静停靠着,等待着一群特殊的“客人”登船。这次乘船出海的“客人”是约23万尾青斑、红鳍笛鲷、川纹笛鲷等品种鱼苗。当日,随着一声令下,数万尾鱼苗被先后投进三亚蜈支洲岛海域。三亚蜈支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项目增殖放流活动正式开启了。
增殖放流活动各个环节都做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当日上午,在后海村货运码头,一箱又一箱的鱼苗已经卸下车,整齐地摆放在岸边,准备着最后一次检验。在三亚农业农村局的监督及专家组的指导下,对苗种规格、质量和数量进行抽样把关,确保放生的鱼苗为健康、有活力、经过检验检疫、尺寸合格的本地鱼种。
“数量充足,活性特别好,鱼苗的尺寸也合格。”听着专家的汇报,看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苗,在场的人都面露喜色。随后,在蜈支洲岛旅游区冬季码头海域投放鱼苗,众多鱼苗立即活跃地四散游走了。
“为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品种、规模和区域,确保增殖放流取得扎实成效,我们在农业农村局和海南大学的建议下,充分考虑海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在苗种采购、发运抽查、计量验收、现场监督等各个环节做到了标准化、规范化。”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实现生态等三重效益显著提高
春暖花开正是增殖放流的好时节,水温较低的早春是鱼苗生长的黄金时期,选择在这时候放流的效果最好。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渔政监督管理科科长陈精渊介绍说:“开展增殖放流的时间窗口很短,我们每年都会结合气温、鱼苗的生长情况等制定当年的工作计划。”陈精渊还说现在也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以持续改善三亚的海洋环境。
“截至2021年底已累积投入约6000万元,投入人工鱼礁及船礁等7.3万空立方,把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建成了南海区最大的热带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自2010年起蜈支洲岛依托于海南大学技术支撑,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已建成了南海区最大的热带海洋牧场。热带海洋牧场的建成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长、索饵、避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栖息场所,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休闲渔业和旅游开发成功典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