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广州要实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发布《广州市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广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病问题缓解,城市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增强。城市人均绿地公园面积将达18平方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率先建成“无废城市”,努力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5%
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全市城市治理扎实推进:空气质量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16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海珠湿地二期、三期建成开园,海心桥、“空中云道”对外开放;建成碧道821公里……
在此背景下,《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广州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一网共治”,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25年,要实现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5%。
此外,率先建成“无废城市”,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超50%,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
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排放达峰后稳步下降,人居环境更加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广州建成全球超大城市绿色发展标杆城市。
同时,据《意见稿》,广州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将以“一盘棋”统筹规划、设计、管理,形成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治理“组合拳”。文件从构建大湾区绿色发展协作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花城、建设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方面,全面解构广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路径。
《意见稿》还将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绿色智慧韧性交通体系、实施工程绿色建造等为重点突破口,提出不断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一网共治”。
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
如何让城市更新也找到发展“绿”径?《意见稿》提出,在城市更新中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结合珠江高质量发展部署以及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功能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以越秀、荔湾、海珠为重点,实行连片策划、整体提升,打造高品质街区,创建全国示范样板。
此外,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加大保护力度,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不破坏传统风貌,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做到按级施保、应保尽保。加大力度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实施原址保护,防止改变不可移动文物原状。
在林木保护方面,《意见稿》提出,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上下联动创建四级林长体制,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形成园林绿化、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标准编制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确保绿化面积只增不减,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谋划公园、道路、水系、乡村等绿化建设,串联形成贯通城乡的绿色廊道。均衡绿地分布,构建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的四级城乡公园体系,补齐老城区缺绿短板,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严格树木迁移,严肃查处滥砍滥伐和违法占绿行为,传承城乡绿化地域风貌。科学选种绿化树种,节俭务实建绿,积极采用榕树等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记者孙绮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