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菜园”施展“治理魔法” 看杨行这个小区的共治新方式
上午9点半,忙完家务事,宝山区杨行镇福地苑一居居民马家瑾和曹根娣来到10号楼前。这是她们常去的地方,也是小区的“宝地”——瓶子菜园。
三年前,在环保组织的带领下,居民们找来了废弃的水桶、油桶等可回收物以及一些废旧轮胎,利用它们作为种植蔬菜的器皿,并用降解后的湿垃圾作为肥料。很快,近百余平方米的社区菜园便有了雏形。
如今的瓶子菜园依然生机勃勃。鸡毛菜、菠菜、卷心菜……蔬菜长势喜人,一眼望去青翠欲滴。“现在,这里不仅是居民们珍视的‘自留地’,还成了小区的科普园地,更是社区居民议事的新阵地。”福地苑第一居民区书记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居民自发成为“菜园园丁”
福地苑一居的居民之中既有上海本地家庭,也有新上海人家庭,中老年居民数量尤其多。和不少周边小区一样,这里过去也存在着居民毁绿种地的问题,居民楼下一片片被开垦后种上小葱地块,好似一道道社区“疮疤”。
堵不如疏。既然居民喜欢动手种植,有没有一个既能满足大家需求,又能让环境保持美观的做法?瓶子菜园刚好契合。在生活垃圾分类大背景下,这个项目迅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响应。
为了让这片社区菜园持续焕发生机,居民区未雨绸缪,面向社区居民进行招募,组建了一支瓶子菜园志愿服务队。马家瑾和曹根娣都是志愿服务队成员。“看着秧苗茁壮成长,我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马家瑾说。两位阿姨退休前都是工厂工人,根本没有接触过农活,带着好奇参与瓶子菜园项目后,都体会到了浓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现在几乎天天都要来照看菜园。
曹根娣感慨,自己动手才知道,干农活儿没有那么简单。“秧苗刚开始生长的时候,我们要保护它不被破坏,拉一排小旗子时不时挥动几下,避免麻雀来啄。”天热的时候,为了让菜不被高温晒蔫,一天要浇水两次;冬天气温低,要给菜罩上罩子,保持适宜生长的温度。“这些事情看上去麻烦,但我们做起来很有劲!”
小区里像两位阿姨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好几位,居委会主任王美珍担任“园长”。菜园新种下什么蔬菜、第二天由谁负责值班、什么时候集体活动等信息,大家都会在“菜园园丁”微信群里相互交流。
除了充满干劲的志愿者队伍,瓶子菜园的活力景象还得益于小区一位“老法师”相助。此前居民区书记代表居民区慰问了一位生病的居民,闲聊时发现其爱人丁师傅承包过蔬菜大棚,是一位种植达人。居民区随即向他发出了邀请。感受到社区温暖的丁师傅便怀着回馈社区的心情,加入了菜园维护行列。每隔一段时间,他会把一些培育好的秧苗带到菜园交给志愿者,还会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护菜捉虫,向大家科普当季的蔬菜有哪些等。
小菜园成了议事新阵地
夏天黄瓜、番茄、丝瓜、茄子大丰收,冬天种的塔菜、红菜薹、秋葵也快要成熟。对于瓶子菜园里种植的生长过程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绿色食品,居民们格外自豪。
这些有机蔬菜最终去向哪里?据介绍,作为公益项目的瓶子菜园,现在成了社区送温暖的“保供基地”,每一批菜成熟后都会由志愿者采摘下来,上门送给高龄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有时,志愿者们还一起切菜、调馅、烧水,用刚收获的新鲜蔬菜制作热腾腾的馄饨和饺子,出锅后第一时间为老人们送去。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小菜园也立了大功,为一些腿脚不便的居民提供了新鲜的土豆、蚕豆、生菜、油麦菜等。
近两年,居民区也着力拓展了瓶子菜园功能,使其成为青少年儿童科普园地。社区小居民从家里带来可回收塑料瓶,在家长的帮助下剪裁成合适尺寸,随后将搅拌土、珍珠岩、蛭石等营养土装入瓶中,再把小辣椒幼苗填进去。学习完后期养护知识后,大家可以认领小苗,持续了解蔬菜的生长。通过这类活动,小朋友们不但认识了更多种类的蔬菜,也能深刻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有家长反馈,孩子参加完活动之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了作文,分享给老师和同学。家长也觉得很高兴。以往,许多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很难“叫得动”青年人,现在有了瓶子菜园作为抓手,亲子家庭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一个小菜园,让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聚到一起,也逐渐成为社区议事新空间。马阿姨说,以前邻居之间走动比较少,碰到些小矛盾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现在有了种菜、送菜活动,大家的交流互动自然而然地变多了,遇到问题要解决时,主动出来帮忙的人也多了,“小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