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门:上海•大阪交流文集 | 言语交织之时:我的阪大留学记

来源:东方网 2022-09-10 17:04:25

2018年秋到2019年秋,作为一名普通的上外日语专业本科生,我有幸赴大阪大学交换留学,在“水之都”大阪度过了令人难忘的一年。

入学阪大以后,我即被编入外国语学部汉语科,可以自由在外国语学部和日语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两边选课修读。外国语学部坐落在大阪府北的箕面市,距离繁华的商业中心梅田有近1小时的车程。我的宿舍则被安排在丰中校区附近的清明寮,距离梅田也有半小时的车程,更是每天都要早起乘7:40的校车晃荡40分钟去箕面上早课。四月箕面校区洒满樱花的坡道,六月丰中校区待兼山澄澈的池水,校车掠过的那40分钟飒爽街景……及撰此文,阪大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又重现于眼前,栩栩如生。正当提笔茫然之时,记忆中忽然浮现起3位“阪大人”的身影,海滨拾贝,略记于此。


(资料图片)

箕面校区坡道两侧的樱花树

箕面校区周边绿意盎然

古川老师与电影字幕翻译

古川裕教授是我在阪大的指导教师,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在日汉语教学的权威专家。古川老师汉语极佳,如果不看护照,恐怕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古川研究室的门口贴有一条据说是从中国买回的标语“请讲普通话”,不过“话”字的拼音却被生产者误标成了“HUO”。“啊呀?奇怪了。明明是要讲普通‘活’的嘛”,每次提到此事,自诩大阪人最有幽默感的古川老师总是要打趣调侃一番。

在古川老师的课堂上,一半中国人,一半日本人,既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留学生,大家或是一起研讨大学入学中心考试(日本高考)的汉语科试题,或是研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汉语的“池”“湖”与日语的「池」「湖」有什么区别?是“桃”“桃儿”还是“桃子”?日本人学汉语有哪些先入为主的误区?我虽是日语专业生,但通过古川老师的讲解,也总能学到不少有关现代汉语的知识,尤其让人受用的是怎么意识到这种汉日之间的差异并把它转化为教学实践。每年三月,大阪都要举办“大阪亚洲电影节”,会上映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中文电影。作为电影字幕翻译监修的古川老师也总是在每年春季学期,为电影字幕翻译专设课堂。在一行13.5个字的稿纸上,把汉语台词译制成日语,日本同学为领会电影台词的意思抓耳挠腮,而日语专业的留学生却为怎么把心中理解的意思用精简的日语讲出来而焦头烂额。

回国后,古川老师也数次来上海访问,在上外虹口校区中庭的咖啡厅,我和老师说起当时和我一同上课的同学后来把电影字幕翻译问题写成了毕业论文,古川老师笑说:“当然的啊,好玩嘛!”

笔者收藏了一份2018年电影字幕翻译讲座的海报

铃木老师与汉语音韵学研讨课

和热热闹闹的古川课堂不同,铃木慎吾老师的课显得有些“冷清”。满员40人的教室,每次只能坐上七八个人,有博士,有硕士,有本科,也有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十一、二月的时候,流感横行,又会有两名学生因病长期不能来上课。

于是,“以一对五”这种在国内看来有些诡异的画面,便成了这节课的常态。

铃木老师的专攻是汉语音韵学,放在国内来说也实属“冷僻”的学问。他总是一身灰色大衣,围上一条米色的围巾,肩上挎一只随处可见的帆布袋,手里端上一只杯子(总是一次性纸杯),慢悠悠地走进教室。秋冬学期研读高本汉《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春夏学期读奥德里古尔《越南语声调的起源》,都选用英文本。除此之外,铃木老师还担任阪大本科粤语的教学。和“请讲普通话”的古川老师不同,铃木老师上课不怎么讲汉语,还是以日语为主。或许是学科性质使然吧,在铃木的课堂上,中国人留学生、学汉语的日本人、教粤语的日本人老师,大家一起用英语读着文章,用日语夹杂普通话作着发表,时不时还要问问班上中国学生的方言情况作参考(我提供常州话的情况,还有浙大来的同学提供绍兴话和福州话语料),授课的核心内容则是汉语的中古音韵。这种“混搭(日语有词ミスマッチ)”不知为何让人感到惬意。结课以后,我和铃木老师在箕面校区的食堂吃饭,老师吃得很朴素,一碗乌冬面,加一块可乐饼,一小碟菠菜。我问老师:“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学粤语呢?”“那个时候喜欢看香港电影。一直单是学习,没有点刺激的话,我是学不动的,肯定会厌倦。那个时候港片真是动力源泉。哈哈。”

铃木老师的板书,正在讲解对中古音韵尾的一种构拟

武田君与阪大中文话剧团

阪大为留学生设立了Tutor制度,会选派一名日本学生辅导帮助留学生的日语和日常生活。我的tutor便是汉语科二年级的武田庸平同学。武田君是京都人,没有在大阪租房,每天都要乘2个小时多的电车来阪大上课。汉语科的基础汉语课总是邀请中国留学生一起参加,一是母语者的身份可以协助教学,二是也可以和日本同学多交流,彼此增进外语能力。

我自然也不例外,每周一次准点出现在基础汉语课的教室里。上午课后,我和武田,还有其他汉语科的同学们一起买了便当在教室吃午饭,谈天说地;下午课后,大家就一起去学校附近的一家西饼屋,一直呆到打烊。有时聊聊最近所学,有时聊聊中国历史,有时聊聊中国的地域差异、方言差异……阪大汉语科同学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各异,武田君自述学习汉语的初衷是觉得学好汉语,将来必然有用,中国人口那么多,只有学好汉语才能和这么多人们交流。

汉语科还有一位中国历史迷案浦君,一般的中国大学生恐怕根本招架不住他的中国史“小测验”,想来对历史的爱好应该是驱使他学习汉语的动力之一。就像国内不少人因动漫游戏而学习日语一样,对中国美食和社会的好奇也成了部分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聊天结束,武田君常常抓了抓头发,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日语方面,我没啥好再教王君的了。”武田君参加了阪大的中文话剧团,每年秋季都要组织一次公演,有时也会去台湾公演。剧团的学生们自己编排剧本,请中国留学生指导发音,每周例行排练。我在阪大的那一年,他们正要公演自编剧《杨贵妃》,武田君在里面出演杨国忠的角色,那段时间我偶尔也帮他梳理台词,训练发音。话剧团有不少“熟面孔”,古川老师课堂上的同学,铃木老师研讨课的学姐,其他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们……表演当天,混在观众席上,看着剧团成员们的表演,一边叹气“啊呀,那里又念错了”,一边又为同学们情感充沛的表演而暗暗叫好。临回国的时候,武田君告诉我说:“剧团最新动向,我们一直想在B站开设一个账号,不过还犹豫不定。开了的话,请王君第一时间关注哦。”

阪大中文话剧团公演《杨贵妃》

笔者收藏了一份剧团制作的公演海报

梅田的车水马龙与淀川的波光粼粼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更令我难忘的是在大阪这座城市里,在阪大的校园里相遇的人们,是与他们语言相交时的那份紧张、喜悦与感动。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回忆阪大求学的那一年,更加让我感受到“交流”二字中蕴含的那种朴素与温柔的力量。只要静下心坐于一堂,尝试走近彼此,只要存诚相见,语言相交,心意相通,情感相融,则形成的友谊定能如涓涓细流滋润彼此的心田。

夏日的丰中校区

热闹的阪大校园庆典

作者 王竣磊

上海外国语大学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