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讯息:用“加、减、乘、除”改变空间布局 让老旧街区实现了“逆生长”
8月20日下午,2022年第一期汇讲坛在凌云街道邻里汇举行。凌云街道417街区作为徐汇区“三旧”变“三新”的重点改造对象,经过几年来的更新重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里涵盖了住区、铁路、地铁、河道等多种空间类型,以及售后公房、动迁安置房、公租房、农场单位等多种社区类型。
作为一位资深规划师,朱琳祎通过改变空间布局,打通住宅小区,提升公共设施,在实现了凌云社区面貌“三旧”变“三新”的同时,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共同需求,提升了居住幸福感。在下午的分享环节,他讲述了通过“加减乘除法”,不仅让老旧街区实现了“逆生长”,也逐步解决了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417这个名称是以当时的地籍编号作为的取名依据,整个街区从空间结构来说,主要是两横一纵结构:虹梅南路96弄、122弄两条横向通道,梅陇路这条纵向通道,构成总体空间架构。通过前期调研研究,朱琳祎团队决定把417街区打造成融开放和共享为特色的示范街区,力图提取:宜居、绿色、共享、书香,作为愿景目标,并且制定了加减乘除四条改造更新策略。
减法:为小区道路减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旧小区最的停车矛盾非常突出,3条公共道路全部停满车,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占据了应急车道。社区中心有一个梅陇养老院,应急车道无法通行,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街道的协调下,通过错峰、共享停车等手段,终于把车辆外移,留出了非常宝贵的一条生命通道。
由于空间狭窄,很多老人、小孩步行时与机动车、非机动车都是并道或者共道进行,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道路改造过程当中,规划团队在断面设计上进行了一定调整,至少留出单边行人的通行区域,包括梅陇港通道两侧桥梁,加了人行通道形式。真正把老旧小区生命通道留出来,打通血脉。
结合整片区域的小区形成统一的街区:把7个小区的门头形式集中设置在3条主路外围区域,把这3条小区公共通道变成街区内部通道。对里面的交通进行了重新组织,提出单向的两进一出方式,避免高峰时期机动车出现对冲,使区域交通更加顺畅,更加符合现在使用的需求。
加法: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
在老旧小区挖掘这样的空间还是很难的。规划团队做了两方面努力:一是在小区内部,对通道拐角或者公共活动的区域,结合街道的拆违工作,把公共区域预留下来,作为公共使用的空间。沿街的违章建筑,在拆违之后,改建成了云客厅区域,成为了市民活动、分享的空间。二是每个小区之间围墙的区域,拆除打通,增设道路边的口袋花园和绿地。
此外,规划团队还提出贯通梅陇港沿线,做步行系统,并对梅陇港沿线小区围墙进行扩墙,使得居民能便捷地通过小区步行门进入滨水区,享受公共绿带的功能。借用外力,解决本身绿色资源不足的问题。
乘法:社区服务设施乘数效应放大
首先,针对沿街商业的有些功能与小区服务功能不匹配或者是冲突的,规划团队提出需要对功能业态提升和改造,把不适合的请出去,把与居民比较贴切“开门七件事”的功能引进出来。
第二,对于街区里比较大型的功能设施,进行开放共享。比如老年大学的球场,通过改造设计,成为老人、小孩可以共享的空间;梅陇养老院本身就是为老人服务的一个机构,那为什么不能为整个街区的老人提供服务呢?比如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既为养老院内部的老人,也为整个街区老人提供设施共享服务。
最后,把物业管理、社区活动、居委会这些相对比较分散的点位功能聚集在一起,功能进行复合叠加之后发挥最大设施的乘数效应,使得群众办事情更加方便,也能够容易找到。
除法:留存城市记忆
城市更新并不强调完全是新的,对于一些有记忆、有文脉的东西也要进行留存。除了硬空间的改造,规划团队还进行了文化挖掘:比如96弄门口原来是一个拆违用地,我们查阅历史记录后发现,1909年这个地方原来有一个梅陇货运站,随着南站建设这个货运站就废弃不用了,但对当地居民来说非常有历史印痕。最后的改造,是结合街道党建工作,设计了这样初心老站这一景点,也成为了凌云的标志性景点。
凌云417街坊周边有很多高校,文化底蕴深厚。书香凌云,通过配置文化设施,提供文化空间、组织文化活动,使得这个区域的群众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书香凌云的意味。
今年徐汇区“三旧变三新”的工作,结合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朱琳祎的团队将和几个不同专业的团队构建了一个合作组合,对417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提升工作。朱琳祎说:“作为设计者、总控部门,非常期待若干年以后,更好的417!”
关键词: 空间布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