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东方快评|要“会救”,还要让他们“敢救”
【资料图】
近日一则高铁列车长在列车上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让异物卡喉的男孩转危为安的视频刷爆网络,危机关头,身为南京客运段高二车队列车长的石露镇定娴熟的应急救护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跟帖好评。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果断的处置,一方面得益于列车工作人员和旅客的通力协作,另一方面得益于铁路运输企业常态化应急演练和红十字知识培训,铁路乘务员可以有效运用所学的应急知识从容处置。
淹溺、异物卡喉、灼烫伤、扭伤、外伤出血……突发意外时有发生,但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或延续或终止,也许就在转眼瞬间,危机与转机,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只有全面普及急救技能,让急救的制度和保障常态化,才能为人民生命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加强普及培训,让全民学急救。分秒必争的急救现场,世界公认的黄金救命时间是意外发生后的前4-6分钟。但成功救人并非是一道“扶不扶”的单选题那么简单,而与施救者自身必备的救急知识与救护技能息息相关。若处置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延误病情。因此,加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应积极推动和鼓励应急救护培训进入车站、学校、体育馆、景区等,扩大急救设备覆盖率和使用方法知晓率,使之成为人人具备的基本技能。特别是人员密集的列车车厢等公共场所内,可将急救知识制作成短视频、画册,在寓教于乐中普及急救知识,切实提升全民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法律保障,让全民敢急救。不可否认的是,受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施救过程不可能万无一失。如果结局“完美”,那自是皆大欢喜,而如果结果不好,例如造成被救助人伤害,那就可能面临“吃官司”的风险。这就需要依靠法律制度保障施救者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为乐善好施者“撑腰”。新颁布的《民法典》中就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确认了对善意救助者的责任豁免,也为解决“扶不扶”“救不救”的难题提供了后盾。
健全的急救体系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需要实现急救知识社会面的全覆盖,让每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能在关键时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