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东坡让海南学子感受到海南与祖国文化地脉相连

来源:海拔新闻 2023-02-18 22:46:27


(资料图)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徐明锋 张艺)2月18日,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在海口举行。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在论坛上指出,苏东坡在儋州的功业,概括来说,主要有移风易俗、致力于海南文化建设、征服不幸的命运这三点。

“想当年东坡在儋州曾写下‘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的诗句,豪气干云,全无老人衰惫之态,而我此刻身在海南,正有同样的心情。三年的疫情总算告一段落,久违的朋友再次在海南重逢,共同探讨东坡作品,追寻东坡遗迹,缅怀东坡精神,弘扬东坡文化,这是何等的快意。”周裕锴说。

周裕锴说,东坡晚年自题画像,将自己的“平生功业”,归结为“黄州惠州儋州”。众所周知,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人生最失意的时期,贬谪一次比一次更远,而海南儋州则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他的自题画像中所言“平生功业”,表面看来像是一种自我调侃和反讽,而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对于命运开玩笑”的豁达态度。更进一步来说,正是黄州、惠州、儋州的三次贬谪,东坡才真正创建出他在文化史上的伟大功业,他被驱逐出庙堂,流放到江湖,特别是到了惠州、儋州之后,他放弃了对皇帝的幻想,无论是精神依托、思想倾向和情感认同,都从庙堂走向民间,终于完成了由“臣”到“人”的转变。他像儋耳道旁被弃置的石头,“尽是补天余”,虽再无规劝皇帝“补天”的功用,却得以亲近大地,来为海南人民造福。

东坡初到海南,就感受到这是平生最奇特的胜游,从琼州到儋州的路上,他遇到风雨,梦中得句“千山动鳞甲,万壑酣笙钟”,仿佛群仙举行“钧天”音乐会来为之洗尘。而他离开海南时,又有海涛举行“咸池之乐”的音乐会来为他送行,使他“粗识轩辕奏乐声”的美妙境界。当然,北宋时期的海南岛并不是蓬莱、方丈、瀛洲的神仙世界,其物质文化条件比惠州更艰苦,更匮乏,初到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甚至经历了绝粮之忧,以甘薯充饥。东坡在海南三年,受尽了生活的艰辛磨难,而这挫折激发了他顽强的生命力,食无肉,就自作美食如玉糁羹;病无药,就自炼内丹养生,并记录各种药方;居无室,不妨搭建简陋的桄榔庵;出无友,不妨与当地黎人交朋友。他体会着“日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的“谪居三适”,逐渐体会到海南风土如“神仙之所宅”的妙处。

“东坡在儋州的功业,前人多有评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周裕锴说,一是移风易俗。他致力于改善当地落后习俗,他见当地多荒田,不重视农业,便作劝农诗鼓励黎人从事农耕;他见海南人信巫术,杀牛作药,便作文告谕乡人重惜耕牛;当地风俗让男人坐守门户,而女人外出劳作,他又作文批评这种“坐男使女”的陋习。

二是致力于海南文化建设。海南人文文化的落后使东坡最感忧虑。虽然知道海南是一座蛮荒的孤岛,“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但他始终相信这座岛与大陆中原水脉相通,地脉相连。他在《琼州惠通泉记》中说:“水行地中,出没数千里外,虽河海不能绝也。”又在赠姜唐佐诗中写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水脉相通,地脉相连,那么文化之脉也自然应该承续。因此,东坡身体力行,与当地一些秀才、学子相往来,营造文化氛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舞雩”出自《论语·先进》,后成为儒家文化的符号。东坡让海南学子感受到海南与祖国文化地脉相连,鼓励他们在文化地位方面能“破天荒”。

三是征服不幸的命运。东坡将复杂深沉的人生感慨化为适物自闲的人生智慧,在日常生活的题材中发现诗意和情趣。“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这是何等真切而又诙谐;“年来万事足,所欠唯一死”,这是何等豁达而潇洒。因此纵然经历“九死南荒”的困境,东坡仍然要赞叹“兹游奇绝冠平生”。

周裕锴表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东坡在海南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诗意栖居,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英雄主义 文化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