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焦点:2022年“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 海南1人被重点展示

来源:海拔新闻 2022-12-27 19:54:35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郑塞雯)2022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于12月27日19时30分在全国发布展示。来自海南省五指山市第三小学的王程业被列为10名重点展示之一。从2018年起,海口市的王小虎、昌江县的何有念、在海南省农业学校就读的王安泰都曾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先进事迹。

2022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王程业:传承黎锦技艺,打破传承常规

“九仙织女下凡间,开创黎锦三千年。吉贝木棉捻成线,千草染料染成色。”这是一首关于黎锦文化的诗,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让王程业背得滚瓜烂熟。这名八岁的黎族小男孩来自美丽的五指山,就读于五指山市第三小学。从他三岁起,便在奶奶刘香兰的教导下学习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这一学便是五年。


【资料图】

“打紧,把这个挪下来,这个挪平。”在王程业练习织锦时,刘香兰总会在一旁耐心地教导。为了更熟捻黎锦纺染织绣技艺,王程业总会随身携带一本小本子和一支笔,遇到重点记下来,遇到问题写下来,随时随地都保持着求知好学的态度。

正如诗中所述,海南的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传承了三千年的民族技艺,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传女不传男”,一直都是黎族黎锦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规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转变,王程业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破常规,学习织锦技艺,成为一名黎锦传承人也成了王程业的梦想。“每到周末我就会来这里练习织锦,我想像奶奶一样当传承人。”

在学习黎锦的过程中,王程业常常一坐便是几个小时,会因为织锦器材而划破手指,“坐久了手指会磨破皮,屁股还会很疼”。但即使学习技艺再难,他从未言苦,更没有轻言放弃。在刘香兰的眼中,小孙子对于黎锦的织锦技艺非常热爱,不论受再多磨难,都咬牙忍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仅八岁的王程业已经学会了波浪纹、甘工鸟纹等6种黎族织锦图案,最开始织出一个完整的图案,他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只用半天时间便可以完成。凭借高超的技艺,王程业还参加过博鳌亚洲论坛雨林文化展等重大活动。

2021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王安泰:弘扬工匠精神,争做行业小能手

王安泰今年已经18岁了,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是海南省农业学校2019级烹饪大专海职班学生,凭借着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入选了“新时代好少年”。

初中毕业后,王安泰进入海南省农业学校学习烹饪。最初主攻的门类是雕刻方向,入学仅三个月就在校烹饪比赛中斩获了二等奖。但雕刻学习成本高,一个作品动辄就要花费上百元的材料费,这对于家境本就不富裕的王安泰来说有些雪上加霜,即使自己兼职打工挣钱,也仅能赚些生活费,无法承担起雕刻学习的成本。万般无奈下,王安泰不得不放弃雕刻学习,转身投入成本较低的面点方向中去。

“最难的就是对于原材料的陌生,还有操作方法的陌生,当时连最基础的都不怎么会。”包子是中式面点入门级功课,一笼好的作品要做到大小匀称、色泽洁白,若按专业烹饪课程的要求,每个包子的褶纹至少要达到28个以上。此时距离开学已经过去一个学期,主攻面点方向的同学早就轻车熟路了。这就意味着王安泰得以初学者的身份回归起跑线,一切从零开始。

即使如此,王安泰并未轻言放弃,他宁愿花出比其他同学多两倍或者三倍的时间去学习,牺牲午休、周末的时间追赶进度。特别是在海南的夏天,在烹饪实训室内的温度更加难熬,甚至高达40度,同学们都难以忍受这样的高温,与王安泰同行的同学们都陆续离开了实训室,最终只有王安泰留了下来。

“有人会觉得不屑,觉得一个包子无所谓,谁都会做,但是其实真的没几个人能捏出那一褶,你不下功夫练根本捏不出那一褶的,我越听到这种声音,我劲越足,我越努力地练。”每次临近放弃的边缘,王安泰都会把面团重重地摔打在案板上,仿佛每一次重击都是在给自己呐喊、鼓劲。“包子哥”便是同学们给他起的绰号。

包子的褶子在省级烹饪技能大赛中尤其重要,一笼10个包子除了要做到复制一般的外形,还要捏上40个褶子。为了攻克褶子难关,王安泰从每天早上八点,一直练习到晚上十点。在这14个小时中,他从最开始每天包120个包子,再到150个,再到后来的200个,终于能够在面点之间行云流水地捏出一条又一条漂亮褶子。

最后,王安泰用半年时间获得了其他同学要花费三年时间才能考取的职称——中级中式面点师,并且可以提前获得毕业资格,免试进入大专院校。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越来越好,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用中华面点打开外国人味蕾的梦想也逐渐在王安泰的心中扎根……

2020年度“新时代好少年”何有念:自立自强,为爱撑起一个家

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耐村的何有念在2020年被评为“新时代好少年”,那年的她仅有15岁,就读于耐村中学八年级。2013年父亲在外地打工时不幸去世,母亲改嫁,从小她便跟着爷爷奶奶,带着弟弟一起生活,自2016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何有念便和弟弟相依为命。

这些年来,因为家里没有大人,每天洗衣、做饭都是她一个人。家里的经济来源靠低保等政府补贴,零花钱偶尔靠叔叔打零工来资助。每次叔叔给的零花钱,何有念都不舍得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给弟弟买衣服,购买家里的柴米油盐,而何有念最常穿的就是她的校服。

自从父亲去世后,弟弟变得贪玩、不求上进,何有念都看在眼里,她多次找到弟弟谈心,想尽一切办法转变弟弟的思想观念,也会在无人之时因力不从心而偷偷落泪,这些都并没有压垮作为长姐的何有念。有人提出要送他们去孤儿院生活,却被何有念拒绝了,在她心里,只要自己还在,只要弟弟还在,这都是一个家,而她要做的就是撑起这个家。

每天都要面对贫困和家庭重担的何有念,没有放弃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着班级前三的状态,平时学习认真刻苦,遇到问题常常虚心地向老师请教。据何有念说,上小学期间,学习成绩并不好。由于家庭的变故,自己要为弟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于是刻苦学习。她的懂事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是迫于家庭的变故。

何有念不仅学习好,还在班级里担任班长的职务,积极组织班级活动,照顾每一位同学。因为有经验,她便像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何有念会主动帮助解答,生活中遇到问题,何有念也会细心为同学开导,同学们对她的印象和评价都很好,认为她是一个热心,善良的好学生。在学校,同学们都知道何有念的特殊情况,但没有人会嘲笑她,而是暗暗地钦佩。老师教导不思上进的同学时,也常常会以何有念为例子,引导其他同学向她学习。

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同学在家庭遭遇到变故后沦为了不良少年,坑蒙拐骗,吃喝玩耍,而何有念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新时代好少年的样本,她不卑不亢、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生活的强者。

2018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王小虎:甘为同学当义肢,4年风雨共行求学路

2018年的王小虎是海南省海口灵山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从2014年开始,他每天早晚背送因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走路的同班同学冯贻崇,往返于寝室和教室之间,风雨无阻。

“六年级时,班上也有同学每天搀扶着冯贻崇上课,但是有一次,班上的同学都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他两个人,他拿着拐杖,走路特别吃力,我就赶紧上去帮忙。”这是王小虎与冯贻崇的初识,从那时候开始,王小虎便每天和同学们一起轮流帮助冯贻崇。

每天早晨,王小虎都会从家里赶来,帮冯贻崇起床洗漱,为了不迟到,他常常比其他同学早起将近一个小时。在冯贻崇未获得残联捐赠的轮椅之前,从家到学校这段路,一直都是王小虎背着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去。王小虎和冯贻崇在同一个班级,班级在教学楼的三楼,虽然有了轮椅之后轻松了不少,但要到教室还需要让冯贻崇从轮椅上下来,王小虎俯身将其背上去,一步步地爬上楼梯。不论刮风下雨,王小虎每天都要如此,而这一背便是将近四年。

即使如此,王小虎在学习上依旧不马虎。他是班里的班长,平日里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尤为热心,尽可能地伸出自己的援手。

王小虎对冯贻崇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当好朋友需要时,他便背着冯贻崇去洗手间,从不嫌麻烦。担心冯贻崇交不到朋友,王小虎便常常与冯贻崇谈天说地,让他不会感到寂寞。

“有一次看他星期六放学背着人,我问他是谁,他说是同学,腿有些不好,等他回家之后我就表扬他,我说你做得对。”对于王小虎为同学做“义肢”的行为,王小虎的父亲为此感到十分骄傲。

“我和他约定好的,只要我们还在同一所学校,我就会一直帮助他,一直背着他来上学,直到他不需要我的那一天。”在2018年媒体采访时,王小虎说道。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海南省农业学校 五指山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