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项!新一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发布

来源:海拔新闻 2022-12-21 17:34:00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史若木 张艺 摄影报道)12月2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十五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新闻发布会在海口召开,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去年以来,海南省聚焦制度集成创新能级提升,推动各市县、各部门积极谋划、精准发力、加快推进,在自由贸易港建设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形成了6项质量高、效果好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

第一个案例:建设“南繁种业”知识产权特区 在国内首创四项做法

建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知识产权高地的重要举措,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在构筑高质量科研服务载体设施、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及创建种业国家级功能组合平台等方面尝试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举措,形成闭环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初步总结了四项国内首创性的做法:


(相关资料图)

一是构建种业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属于全国首创。在国内首次创建融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种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是“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属于全国首创。创建全国首个“种子身份证”,构建“育种材料第三方存证”和“育种材料惠益分享”新机制,推动育种数据有序共享、育种资源有序流动。

三是设立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属于全国首创。作为目前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协助农业农村部开展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受理、初步审查等工作,为“南繁硅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保护服务。

四是植物新品种权被侵权损失保障专属险属于全国首创。在国内首次落地植物新品种权被侵权损失专属保险业务,为植物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该项制度创新实施的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种业知识产权要素集聚方面,已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24家顶级科研机构和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1家重点涉农高校,以及中种集团、先正达集团、隆平高科等114家种业企业和939家涉农企业进驻,产业集聚成效突显。

二是在知识产权授权效率提升方面,海南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专利审查周期大幅度缩减,今年5月,一项涉及生物育种技术发明专利通过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仅57天便获授权。海南自由贸易港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开展工作仅1个月就已完成292件受理审查任务,植物新品种审查授权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三是在种业知识产权成果应用方面,崖州湾科技城推动园区企业完成植物新品种“丹霞红”梨独占许可权转让交易,创造了国内植物新品种权最高成交单价记录。今年11月,海南自贸港首单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贷款落地科技城,在推动研发成果向资本转化上迈出新步伐。截至目前,“育种材料存证与惠益分享平台”已完成多家种业主体的17种作物品种、共273份种质资源实体的入库鉴定存证和7532份水稻授权品种信息入库。

第二个案例:创设“土地超市”平台 作为“海南自贸港招商地图”

为破解“项目等土地”和“土地晒太阳”问题,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创设“土地超市”平台,于6月1日正式上线。作为“海南自贸港招商地图”,“土地超市”打造土地信息归集、查询发布、智能选址、政策指引和招商地图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概括地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和功能。

第一,实现“三个统一”。我们系统梳理相关土地资源,分类归集为政府储备土地、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农村集体和农垦经营性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5大类,纳入“土地超市”管理,实现各类土地信息统一归集、统一发布、统一交易。

第二,实现“三个云上”。高标准打造“土地超市”平台应用,实现“云上读地”“云上选地”“云上买地”。市场主体按照地域、用途等分类索引,实时查询全省各市县各类用途具备供应条件的土地信息;对意向地块可加入购物车进行收藏,并通过平台向所在市县土地交易部门发出意向申请。市县土地交易部门通过“店小二”服务团队,及时与企业对接服务,邀请意向主体参与公开竞买,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可实现全流程网上交易。

第三,实现“多平台互通、多层级监管”。将“土地超市”平台与土地交易、项目策划生成、工改系统等多个平台对接,实现多平台互通。建立“履约评价”管理模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三把钥匙”协同多层级监管模式,实现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和业务协同。

“土地超市”平台上线运营以来,各类土地资源信息在平台上公开发布、精准配对、依法交易,解决了土地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矛盾,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实现了从过去的“不找市场找市长”,向现在“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转变。截至目前,“土地超市”平台已上线土地475宗、面积2.35万亩,涵盖商服、住宅、工矿、仓储等多种用途。我们及时组织供应保障了100多个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取得了“开门红”。

第三个案例:建立容错纠错等典型案例常态化通报发布制度

在省委的大力推动下,2021年7月31日,省纪委监委会同省委组织部建立了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受处理处分干部重新使用等“四位一体”的典型案例通报发布制度。

该项制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打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相关制度,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针对当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有关制度规定实施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将公职人员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受处理处分干部重新使用等制度规定进行贯通融合,定期收集、采写、通报、发布相关典型案例,打出了一套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组合拳”。

二是从“末端发力”倒逼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相关制度真正落地。针对我省容错纠错等相关制度出台以后长时间难以落地的问题,省委率先垂范,指导和鼓励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勇辟新路,通过向全省定期通报发布容错纠错等典型案例的方式,推动各级党委(党组)重视此项工作,注重收集和通报公布可容错、应澄清、坚决查、大胆用的典型案例,把容错纠错等工作做起来、见成效。

三是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指导性作用。省纪委监委会同省委组织部建立容错纠错等典型案例库,每月通报发布一期案例,通过“一案一剖析”、“一案一点评”的方式,理清纪法依据,把握纪法适用,注重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为全省各级党组织提供了具体的案例指引和清晰的工作遵循。我省通报的第五起典型案例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作为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在全国发布。

第四个案例:数据产品化交易模式

海南省在2020年就被列为全国8个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试点省份之一。省大数据管理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建成了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并以此探索推进我省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工作。

和其他省市的大数据交易所相比,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几个方面:

第一,率先探索数据的“产品化”确权模式。数据确权是一个公认的难题,省大数据管理局避开数据本身确权的争议,将数据资源持有、数据加工使用、数据产品运营等数据权属,通过数据“产品化”凝聚在一起,使得数据产品可以确权。这样,公共数据资源就具备了开发利用、流通交易的条件,也更能发挥其价值。

第二,将“简单的公共数据开放”转变为“引进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开发数据产品,再对外提供数据服务”的模式。这样,使得价值密度高的“有条件开放”数据可以为社会所利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经济社会的价值。

第三,率先建成“前店后厂”的数据产品生产服务体系。主要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政务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线上旗舰店+线下体验店”相结合的数据产品综合服务体系。这样一来,数据产品超市不仅仅是交易所,还是数据的“加工厂”和“服务台”,同时具备了数据产品开发生产、流通交易、应用服务的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

第四,率先探索公共数据资源“政府+市场”的授权运营模式。省大数据管理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优选社会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数据产品超市,不仅有效节约财政资金,更是激发社会市场活力,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积极参与到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数据要素流通环境。

第五,率先创建了涵盖数据要素流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则管理体系。省大数据管理局从交易管理、监督管理、开发生产、运营服务和安全管理5大方面制定了20多个管理规则,确保数据资源流通的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合规监管。

目前,数据产品超市入驻企业近400家,上架800多个数据产品,交易额超过6000万元,已经初具规模,也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这将是海南省构建数据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有力抓手。

第五个案例:“信用+”审批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在“信用+金融服务”“信用+贸易投资”“信用+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场景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中“信用+审批”的场景应用就得到不少市场主体的欢迎和点赞。从市场主体反馈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得感。

一是信用数据有“尺度”。通过打通公共信用、行业信用以及海南个人诚信积分“金椰分”等信息信用平台,形成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和共享应用,信用的应用有了统一渠道、统一平台和统一标准。

二是信用审批有“速度”。信用好的市场主体,可以享受“信用+免审”“信用+秒批”“信用+容缺受理”等特色服务,万宁、琼中、海口等多个市县推出了“信用+审批”特色服务,信用好的市场主体,审批速度提速30%以上;反之,如果信用不好的市场主体就不能享受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服务,体现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和理念。

三是信用监管有“力度”。依托“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类部门管监管”“一套数据管信用”“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审管法信”一体联动机制,目前已经在万宁、琼中、五指山、文昌等多个市县全面推广应用,形成审批、监管、执法、信用数据互通、工作联动闭环管理机制,构建起“守信无事不扰、失信严加监管”格局。

琼中“信用+免审”服务新模式是第五个案例的一部分。据了解,今年以来,琼中县已受理办结“信用+”系列审批办件2017件,平均每个事项压缩审批时限18个工作日,压缩时限比例达94.14%。

第六个案例:项目审批“一体集成”“一果多用”

国内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探索了很多的经验做法,相较于传统的改革模式,东方市项目审批“一体集成”“一果多用”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项目审批的“一体集成”,即项目审批流程“四合一”,实现前期工作集成化。传统审批模式下,项目前期有多个环节工作,分别由不同部门完成,“多个赛道、接力跑步”,工作效能不高。东方市打破部门壁垒、工作边界,把原来分散在4家单位逐项进行的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行业审查、施工图编制等4个环节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由1家工程咨询单位编制1份综合性报告,用1个步骤完成过去4个环节工作,实现项目前期工作“一个赛道、并行推进”,有效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通过“初概+预算+行业+施工”的流程再造,将“散点式”工作变为“集成式”一体化推进,属于全国首创。

二是“一果多用”,即“多审合一+结果共享”的评审制度重塑,实现评审结果通用化。在传统项目评审模式下,涉及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评审事项,需要逐个单位逐项过审。东方市将行政审批部门负责的初步设计及概算评审、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的预算审核和行业审查合并,由一家工程咨询单位进行整体性审查、出具综合性评审报告,各主管部门共用评审报告。财政部门以评审报告作为安排预算资金的依据,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评审报告出具审查意见,真正实现一次评审、多方共享。一个评审成果多个主管单位使用,属于全国首创。

传统的联审联批制度改革,在工作流程、信息共享、申报材料、数据流转、报批平台、审批单位等方面进行了“物理整合”,审批流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涉及不同环节的工作,依然散落在各部门分散式推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审批流程不畅的“堵点”、审批程序繁琐的“痛点”、部门工作隔阂的“难点”问题。东方市通过对审批流程进行整体性重塑,将同一阶段,涉及不同环节、不同部门的前期工作进行“化学融合”,由一家单位统一编制一份前期工作报告、出具一份评审结果,成果互认、结果共享,实现“一份报告管前期工作”,构建起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审批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串联批、环节多、流程长等问题。

这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同时入选了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制度集成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双案例”,实践效果主要有:

一是大幅精简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将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行业审查、施工图编制阶段等环节单独受理、分散办理的传统模式,变为一次受理、同时办理的新模式,将12个工作环节压缩为4个工作环节,精简率达66.7%。压缩办理时限达70%以上。

二是不断降低项目实施风险。编制单位、评审机构从初步设计及概算阶段,就对预算和施工环节工作进行深度介入、整体把握,将前期工作由“单个考虑”逐项推进,变为“整体研究”一体化推进,有效解决了因不同单位认识上的偏差、不同环节流程衔接不畅,导致的评审结论不一致、互相打架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了预算超概算等问题。同时,将不同单位之间沟通协调的“体外循环”,转化为一家单位整体把控的“内部循环”,对项目成本管控、施工工艺等要求更严,大大减少了项目的工作环节和风险点。

三是有效节约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将多次遴选、多个报告、多次评审工作,合并成一次遴选、一份报告、一次评审,由多个单位、多个环节的“单项收费”变为一个单位、一个环节打包“团购收费”。经测算,可节约初步设计及概算、预算、行业审查、施工图编制等环节的整体前期工作经费达20%以上。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 初步设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