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孩子登上亚运开幕式,不只是一个暖心故事
重大的庆典活动常常会有孩子们登台亮相,万众瞩目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中,也有很多小演员。主火炬装置前的舞台上,一群深情歌唱的红衣少年特别引人注目。
(相关资料图)
“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用拼搏挥洒每一刻,为胜利而欢呼,为勇气而高歌……”这些来自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的12名孩子,与全场表演者、运动员、志愿者和观众一起,唱响杭州亚运会主题歌曲《同爱同在》。歌声回荡夜空、直抵人心。
这一刻,浙江西部山区孩子的笑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样的一幕,在去年北京冬奥会上似曾相识——44个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般的嗓音演唱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向世界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深刻寓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惊艳背后,是孩子们的艰辛付出。从今年6月下旬参加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选拔,到今夜站在“大莲花”的舞台上,12个孩子一起走过了难忘的近100天:整个暑假都投入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几乎天天早出晚归;在排练间隙,孩子们还要完成作业、温习功课……
浙西山区的孩子能登上亚运大舞台,当然是莫大的幸运,但并不偶然。因为,早就有人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2011年,著名指挥家陈琳、古琴演奏家陈雷激来到黄泥岭村,他们决定通过纯公益的音乐教育,为山里娃开启音乐梦想的大门。2013年,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正式成立,邀请热心公益的一流音乐专业教师及其他名校教师,教山村孩子器乐、声乐、舞台艺术等课程。同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被黄泥岭村风光吸引,随后“陈其钢音乐工作坊”也在这个小山村安家落户,全国各地的音乐人纷至沓来。
无独有偶,“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之所以能登上冬奥会的舞台,与一位名叫邓小岚的退休老人长期志愿教山里娃学音乐密切相关。
正是有了这些燃灯者的奉献,乡村孩子得以圆了音乐梦。十年间“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已经走出了300多名学员,很多没有音乐基础的山区孩子得以走上各种舞台:他们参加了2019年北京世园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多次亮相遂昌“汤公音乐节”,与各路音乐“大咖”同台表演……感慨之余,也引发有关乡村艺术教育的思考。
艺术教育可以涵养“美丽心灵”,这绝不是分数所能衡量替代的。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农村中小学因为观念、师资和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艺术教育成了大短板,乡村孩子不同程度缺失艺术教育成了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学业上的弱势,或许可以通过降分以及个体后续的发奋努力适当弥补,但艺术教育很难“无师自通”,一旦错过了启蒙的最佳时机,很可能就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音乐让乡村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获得了自信,也成了湖山乡的一张“金名片”。筑梦班的孩子们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办专场音乐会,多次登上市、省、国家级大舞台。飞跃的“音符”,也带动了湖山的旅游,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感受乡村与音乐的碰撞。
在美轮美奂的“大莲花”,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的孩子也如浙江大地绿水青山间的花朵般,尽情绽放。但是,乡村孩子登上亚运开幕式,不只是一个暖心故事。山区孩子的艺术梦,爱心人士的奉献固然值得倡导肯定,但要让更多乡村孩子的艺术梦“同爱同在”,更有待有关部门发力。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艺术教育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信随着投入的加大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会有更多乡村孩子的艺术梦被点燃并得以绽放。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