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上海科学家为抗抑郁药研发提供“利器” 天天热点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3月6日报道:抑郁症,一个看似离生活很遥远的名词,却困扰着全球3亿多人。病症最严重时,患者可能选择自杀。然而,目前可供选择的、快速起效的抗抑郁症药物却很少,通常患者需要服用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起效。 如何破解?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竺淑佳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采访竺淑佳时,她亲切的笑容和温柔的声音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在谈到专业领域时,竺淑佳的眼神却透露着一丝果敢与坚定。正是这份坚定,让她先人一步,解析出了快速抗抑郁药“氯胺酮”结合靶标受体的三维结构,为后续研发副作用更小的快速抗抑郁药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组长竺淑佳
【资料图】
研究之路始于身边的痛心案例
竺淑佳开启快速抗抑郁药物氯氨酮的研究,源于两年前与朋友的一次对话。朋友70岁的伯母大半年前开始频频抱怨身体不舒服,家人随即带她去医院做了各项身体检查,结果却都显示正常。可老人依旧坚持称自己身体不适。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半年后的一天,老人在家中自杀,与世长辞。
“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非常有感触。”竺淑佳说:“根据我的判断,朋友的伯母应该是得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但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都不知道她其实得了一种精神疾病。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其实它是我们的大脑发生了器质性变化,我们的大脑生病了,这一点一定要让更多大众知道。”
据统计,抑郁症影响了全球3亿多人口。在中国,预估有9000万的抑郁症的患者,却只有少于10%的病人会去临床上就诊。“但实际上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其他的手段来共同参与,让这些患者从抑郁症里面走出来。”
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和触目惊心的数字,让竺淑佳决定开展对氯胺酮作用于人源NMDA受体的结构基础这样一项课题研究。
潜心钻研两年后获重大突破
竺淑佳研究的“氯胺酮”究竟是什么?为何能快速抗抑郁呢?
据介绍,传统的抗抑郁药多数作用于单胺能神经系统,需要持续用药数周甚至数月后才能起效,并且对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没有治疗效果。而氯胺酮作为能快速起效的新型抗抑郁药,一剂亚麻醉剂量的用药几小时内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等负面症状,甚至减弱患者自杀意念,尤其对难治性抑郁症有治疗效果,是抗抑郁领域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发现。
然而,氯胺酮会造成分离性幻觉等副作用,并有作为娱乐性毒品被滥用的风险,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副作用更小且能快速起效的新型抗抑郁药,一直是全世界众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为了从原子层面解析氯胺酮与靶标受体的复合物结构,竺淑佳带领研究组全力冲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潜心钻研两年后,2021年7月28日晚,在《自然》期刊上在线发表《氯胺酮作用于人源NMDA受体的结构基础》的研究论文,由竺淑佳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罗成研究组合作完成的这项研究,为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文中的复合物结构给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氯胺酮如何和离子通道中关键氨基酸互相作用的机制,并提供了如何通过这些结构信息来设计新的化合物,让这些化合物能够达到更有选择性,更有效的抑制NMDA受体的活性,而同时能降低药物类似成瘾等的副作用。
学生眼中的“干劲十足”
在所里,生于1984年的竺淑佳是一位年轻的研究组长。聊起这位组长,实验室的小伙伴第一反应就是“干劲十足”。
“竺老师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即使在半夜里,她一旦有个好想法就发个邮件跟大家交流;她也坚持与研究组成员有规律地面对面沟通。” 博士生张友谊说,“看到竺老师办公室夜里9点、10点还亮着灯,自己也没有偷懒的理由;她经常鼓励学生们做科研要专注和聚焦,不要随波逐流,一味地追求热点,要有自己的长期规划和独立思考”。
宋楠是实验室“管家”,经常跟财务和经费打交道。“从建组开始,竺老师就一直秉承着’勤俭持家’的作风和优良传统。不该花钱的地方绝不浪费,购买试剂耗材等,不会无所顾忌和大手大脚,但只要是实验上需要的,竺老师也绝不含糊,所以大家的实验开展一直都是很顺利,很少出现’断粮’和’物资匮乏’的时候。竺老师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用纳税人的钱去推动科研的进展,要对得起纳税人’!”
关键词: 抗抑郁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