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繁育”春耕忙 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准备“大干一场”|资讯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3月2日报道:“现在温度还比较低,对水产人来说,忙着苗种繁育才是‘春耕’的开始。种子好,农民才会有收成,产业发展才有底气。”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刚这两天刚从崇明岛忙完回来。“根据上海河蟹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今年计划河蟹新品种‘江海21’的良种覆盖率要达到扣蟹养殖面积的20%,约5000亩。目前已推广落实4000余亩了。”
良种繁育育苗忙
忙育苗、忙接洽、忙指导……这是海大教师躬身“春耕”的常态。在这个水产人繁忙的育苗季,上海海洋大学教师奔赴全国各地,对接政府建立实验基地,指导各地展开科学育苗,对养殖户开展培训,提升幼苗的存活率和产量,开发新的渔业设备,为下一年农民的致富增收奠定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针对崇明成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聚焦现代化绿色养殖技术……形成苗种、养殖塘、捕捞等系列技术标准……推动崇明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纸《崇明商品蟹绿色养殖技术创新团队2023年工作任务清单和分工》,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教授把今年的工作和任务分得明明明白。
在崇明岛陈家镇东海村,大家一起确定了蟹塘蓝藻和青苔监测点,讨论了公母分养和配合饲料养殖示范户的事宜。在崇明玉海棠稻蟹基地,他们讨论了稻蟹轮作和共生事宜。在上海海洋大学崇明竖新河蟹科研基地,实地调研了今年成蟹绿色养殖的实验现场及进展,以及尾水处理池改造进展,并与常驻基地的研究生、科研助理和工人进行座谈和对接。
在浙江金华,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的研究生已入驻国家级“淡水珍珠科技小院”,团队主持培育的淡水珍珠蚌新品种三角帆蚌“申浙3号”“申紫1号”亲蚌已搬入了温室大棚。
基地里,学生们早已撸起了袖子。这里将进行亲本促熟和配组,采用团队发明的苗种早繁技术进行良种苗种规模化繁育。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白志毅教授介绍,该技术较传统苗种出苗期提早2个月,实现当年苗种可培育成大规格手术蚌的突破。
春耕不忘生态保护
今年,王春准备带领学生“大干一场”。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计划开展具有当地农田特色的稻虾种养模式。“政府希望我们不要破坏农田,利用闲田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为此,他改变原有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开挖环沟的做法,因地制宜地筑高堤埂,而不破坏耕作层,布局种草,养殖一茬河虾。
随着绿色生态养殖的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普遍受到各地的欢迎。“希望今年能打造出一个新的稻虾种养模式,让农民越来越富,生态越来越美。”王春说。
以良种苗种产业化示范,带动淡水珍珠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还致力于为珍珠蚌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让珍珠更大更美更‘绿色’”,是团队今年的梦想。
“智慧渔业”走进千万渔民家
“我们针对崇明河蟹、南美白对虾等主要养殖对象要求,研发了基于太阳能微型浮标和无人船平台的水质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塘立体水质监测,更加精准地控制增氧机的启停”,上海海洋大学渔业工程与装备团队胡庆松教授向记者介绍。
基于这一工作,结合所研发的原位水动力装备,进行池塘流场营造,既能增氧,还能产生微水流,提升了池塘物质能量循环水平,为绿色水产养殖模式的实现提供智能技术支撑。
“当前,我们在与光明集团崇明农场合作推进智慧化示范养殖场建设,推进河蟹养殖各环节的机械化、信息化。为此,开发的风力驱动水草收集设备,显著提升了水草管理劳动效率;混合式饵料投放设备,通过创新性搅拌和抛洒结构设计,实现了块状、颗粒、粘性饵料的一体化投放”,随着这些难点的突破,胡庆松对这个春天充满了信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