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东方快评丨“乱飞”的无人机亟待依法规范
【资料图】
近日,“游客在公园用板凳将低飞无人机拍在地上”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称,公园是人流密集场所,还有很多老人、小孩,无人机低飞容易伤到人,拍摄还可能侵犯他人隐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近年来无人机被广泛用于各大领域,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无人机“乱飞”产生的纠纷乃至违法犯罪也屡见不鲜。(据1月30日《法治日报》)
据民航局统计,目前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约83万架,年飞行小时达到了千万小时的量级,其中民用无人机占主导地位。在无人机市场蓬勃发展、玩家越来越多的同时,“乱飞”现象也逐渐增加。而无人接“乱飞”的背后,其所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例如,侵犯他人隐私,还可能产生扰民、伤人、在禁飞区“黑飞”等问题。
无人机“乱飞”也暴露出管理空白。据了解,国家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仅对民用经营性无人机的管理作了相关规定,未涉及自用进行拍摄、娱乐的无人机。更为全面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后,至今尚未正式出台。个人拥有的、非经营性的无人机,依旧存在管理空白。
“乱飞”的无人机亟待依法规范。首要的一点就是将“规矩”立起来。除了上述的暂行条例及管理办法尽快完善出台外,地方管理也应加快一步。例如,2021年4月29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发布了专门通告,要求飞行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飞行资质并完成实名登记,并依法向军民航空管部门提出空域申请,同步向公安机关的报备,这就值得借鉴。
其次,对于个人而言应该增强法律和安全意识。从法律层面看,使用无人机窥探他人隐私,在民事上触犯了民法典有关隐私权的相关规定;还可能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被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等。而从安全角度来看,难免会危害到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个人使用无人机,万不可想当然甚至肆意而为。
再者,有必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前不久,深圳铁路警方查处一起无人机“黑飞”事件,一男子无备案在铁路沿线禁飞区违规操控无人机拍摄视频,被深圳铁路公安处虎门站派出所处以行政罚款1000元。这样的案件就具有警示意义。相关部门既有必要加强此类案件的宣传警示,更有必要通过加大对此类案件的处置增强震慑效应。
总而言之,无人机的出现,确实在很多领域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凭人力和普通机械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无人机不乱飞,才能真正造福于民。当然,规范无人机既需要管理手段,更必离不开行为人的守法和安全自觉,通过合力治理,让无人机规范飞、安全飞。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