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时讯:积分兑换“补差价”?新消费陷阱需合力填平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2023-01-11 10:01:0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积分抵扣+补差价=低价买名牌商品?别轻信!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中消协提示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以免“失分又蚀财”。(1月10日《工人日报》)

年底积分清零,是许多网站平台的惯例。每到年底,各网站都会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引导消费者将到期积分兑换成商品。作为一种营销策略,积分兑换既能增强平台的用户黏性,培养忠实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福利。不过,积分兑换鱼龙混杂,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在收到积分兑换的提醒短信时,消费者不能盲听盲从,还应提高警惕,擦亮眼睛。

近年来,积分兑换“补差价”成为新型骗术。除了正规平台官方举行的兑换活动外,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通常,消费者点击链接后就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电子商城,显示账户上有一笔不菲的积分。尽管该商城自己从未注册和使用过,但面对天上掉下来的积分,一些消费者往往会抱着“白捡便宜”的心态,欣然选择支付差价兑换商品。

然而,买的没有卖的精。正规平台官方兑换积分活动,可以直接拿积分兑换,或是补少许差价。但在一些不法平台,清一色都是“积分抵扣+补差价”的操作模式,所谓“差价”往往比商品的全价还要高。比如,在某商城一款高温蒸汽拖把需要500积分+498元兑换,一套餐具需要1028积分+358元兑换。而在其他电商平台上,同款拖把只需398元,而同款餐具只需267元。说白了,积分兑换只是个幌子,高价推销才是真实目的。此外,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还指出,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

填平积分兑换“补差价”陷阱,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首先,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兑换积分,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积分兑换短信,也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闻所未闻的电商平台,自己却拥有可观的积分,可以兑换名牌商品,这显然不合常理。对此,消费者可以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到网上查看那商品的市场价格,则高价推销的骗术就会被戳穿。

其次,电信业务经营者要履行把关义务。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市场主体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内部控制机制和安全责任制度。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妨针对正规平台官方端口建立“白名单”,对其他积分兑换商城短信内容、号段等进行监测核实、动态封堵,将涉诈线索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积分兑换高价低质商品,已经不是小花招,而是涉嫌消费欺诈,必须让其付出代价,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畅通举报渠道,根据积分兑换诈骗短信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不法经营者,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等规定予以严惩。

关键词: 消费陷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