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评丨九旬老人坚持11年拾荒助学令人动容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2022-12-05 15:51:08


【资料图】

“天下雪了,我还是要出来的”。近日,浙江杭州。凌晨的街头上,一位91岁老人冒着雪拾荒,他坚持11年资助学生的故事,让很多网友感动又敬佩。老人拾荒11年资助7名学生,如今再次捐出积攒的7万余元。这位老人名叫王坤森,曾是一名部队军官,转业后在浙江医科大学(现浙大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11年来,他坚持每晚出来拾荒,用所得数万元收入先后资助了7名学生。(12月4日《央视网》)

从报道来看,王坤森之所以不顾风吹雨打、雪天路滑坚持11年拾荒助学,甚至有时凌晨三四点才回家,最初的动力源于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照片,一下子被那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击中,苏明娟童年生活困苦却渴望读书的经历,让其感同身受。于是,自2012年起,年过八旬的他决定拾荒助学。当然,主要还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这从邻里之间都亲切地叫他“爱心爷爷”就可见一斑。

其实,他本可以用更简单轻松的办法去资助学生,比如国家给他的退休金,或者他从理财中获得的收益,但他却认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捐资助学,更有意义。这就更加让人对他的拾荒助学行为高看一眼。

象王坤森这种助人为乐的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其实是不少的。比如,在《西湖佳话》里,便记叙了苏东坡助人为乐的故事;在《水浒传》里,写了许多行侠仗义、助人为乐,甚至为了扶危济困而吃官司,坐监牢,受刑杀头,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再比如,许多人都读过雷锋的故事。雷锋的一大特点,就是助人为乐。可以说,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显然在王坤森身上更加发扬光大了。

如果人人都发扬助人为乐精神,那么,何愁真正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早日实现?可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种人,他们竟然以为人与人的关系在今天也还是“天上下雨地下滑,自个跌倒自个爬”。他们也许并不拒绝组织上和大家对他的帮助,却很少甚至从不主动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了别人就意味着自己吃亏,起码是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对人的态度冷漠,以邻为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别人找上门来求助,也拒之门外。这种人生活在集体怀抱里和温暖的社会大家庭里,却奉行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哲学,他们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种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显然是与我们家庭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对比王坤森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人应该感到无地自容。

助人为乐,作为一种精神风貌,要让它在头脑里牢牢扎根,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做,永远去做,不要分今天、明天,也不要分此人此事、彼人彼事。它既要表现于一时一事,更要贯穿于一生一世。把助人为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本能的行动。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这个意义上,称王坤森是一个高尚的人好不为过。

而助人为乐的实际行动本身,终也会消除别人的误解和偏见。而且只要认准了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的路,就坚持走下去,也会感召周围群众。事实上,看到王坤森每天推着三轮车在附近的街道上拾荒,大家也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感动和支持。除了邻居们会把旧报纸、杂志送来他家,附近商户也会将纸箱、饮料瓶等留给他。此外,一些爱心人士还特地上门捐款托他一起献爱心。而曾经受王坤森资助的学生学业有成后也开始回馈社会,比如,最早资助的大学生玲玲给他寄来毕业照,毕业后玲玲在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爱心裂变“效应吗?

“只要现在还能走,就会继续干下去,帮助别人也让自己觉得更快乐”。王坤森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是的,那些使别人得到幸福的人,自己也必定是幸福的;助人为乐、心怀大爱的人,享受到的也必定是人间最崇高的快乐!在此,向王坤森老人致敬!并祝他健康长寿、永远快乐!

关键词: 令人动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