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消息!东方快评丨52岁上大学 :“漫漫其修远”正当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不想退休后每天打太极、钓鱼,希望可以活的更充实些,也是想给女儿做个榜样,年轻人更要坚持终身学习。”9月13日,52岁的鲁新林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了。他表示:“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将来还要专升本”。(9月15日《齐鲁晚报》)
52岁上大学,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不少网友深受鼓舞表示“很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与年龄无关”“学习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年纪真难得,还能学得进去。”但也有人表示不能理解,原因是都52岁了,学完还有什么用?当然,还有人认为占用了年轻人上大学的名额。
“占用名额”说,显然不值一驳。毕竟,按照现行政策,考大学主要是以学习能力为主,与年龄无关,而中国历来就有“有教无类”的传统和认知,因此,只要符合入学标准,只要有学习能力,能够学下去,52岁上大学有何不可?我甚至认为52岁上大学,“慢慢其修远”正当时。
诚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要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变老的。提起老,人们有时会自然联想到:房子老了,就摇摇欲坠;纸张老了,就会发脆;连钢打铁铸的机器零件都会变老,那就叫金属疲劳,该调换了。然而,事物的这个规律,可不能套用于万物之灵——人。事实上,自然科学早已告诉我们,思维的器官不是心脏,而是大脑。现代生理学甚至表明:人的体力过了四十岁会衰退,但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却要在尔后继续发展。
52岁上大学,鲁新林并非唯一的一个。2019年,同样是52岁的杨晓勇也来到了贵州民族大学报到,事实证明,杨晓勇在学业上一点也不亚于年轻同学,甚至其在专业课上比很多同学还要好一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举过集体农庄挤奶员薇拉的事例,她在业余时间攻读法文,阅读雨果的原文著作,目的不是想“跳农门”,因为她热爱挤奶员的本职。她只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享受尽可能多的人类文化财富。我想,鲁新林和杨晓勇之所以都在52岁的年纪不约而同地选择上大学,其目的也大抵如此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以78·2岁计,大学毕业出来,至少还有20年时间。这段时间,如果获得工作机会,并能胜任工作,就是为社会增加财富和贡献。即便与工作无缘,也是从各方面提升了自己,对全民素质和文明水平的提升做贡献。退一步讲,在家庭中还能更好发挥辅导和教育孙辈的作用,并将经验、观念、理论和技能薪火相传。
不禁想起了古代周文王手下,有位90岁的大臣鬻子,因年老而遭嫌弃。他很不服气,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意思是说,让我追捕野兽打猎的话,那我太老了;但如果让我坐在朝庭中议论国事、为你参谋献策则还显年轻啊。古人90岁都尚且不服老,都觉得对国家有用,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中是不是可以给我们时下的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以启发呢?更何况,根据最新年龄划分标准,52岁离“老年人”还差得远呢。
正如有论者所言:“52岁上大学,往小里说,是圆了个人的梦想,往大里说,有利于启迪民智,提升全民素质和文明水准,为构建学习社会增益。”诚哉斯言!总之,期待大学校园里出现更多的中老年人的身影。并通过他们的励志故事,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在“,“漫漫其修远”的求知路上,皈依理想的光华,寻求知识的营养,体验创造的乐趣,发挥人生的价值,为祖国的繁荣与壮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期望,不负祖国重托。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