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闻】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还需把好两道关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了舆论热议。
《意见》虽然是第一次发布,但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其实有其历史渊源。若干年前,退役军人转业到学校工作,并不鲜见。一些人从事后勤服务,也有人兼任体育等学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退役军人渐渐淡出了中小学校园。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现象的日益严峻,吸引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呼声日益强烈。根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中,男教师占比分别为28.83%、41.19%和44.37%,相较于2015年分别降低了7.44%、5.3%以及4.29%。
(资料图片)
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男教师“一师难求”,女教师过度集中,这会对教师队伍建设、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等产生重大影响。除了“产假式缺编”对学校的人事安排带来的冲击困扰之外,更令人担忧的是会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且集中在学生性格、性向、品格养成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为了提升男性教师比例,一些地区在教师招聘时采取分性别录取的办法,不时引发非议。前不久,一张“福建厦门教师招聘资格复审名单”截图引发网友关注。在这份名单中,“小学语文教师(男)”这一岗位的第六名笔试成绩为20.13分,而女老师候选岗第六名的笔试成绩为56分,相差了35.87分,都在资格复审人员名单之列。舆论普遍认为用“降低招聘门槛”的方式吸引男性教师,不仅让笔试考核失去了意义,也难免有舍本逐末、性别歧视之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意见》的出台无疑极具针对性:既可以进一步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又能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和性别比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绝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多方发力。
首先是要把好“选拔关”。除了好中选优之外,还要根据退役军人的情况,因人设岗。退役军人政治信念坚定、使命责任强烈、作风素养过硬,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上讲台。对于不具备任教素养的退役军人,要提供适宜的岗位。
《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行政、工勤空岗优先接收安置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军官和退役士兵,将获得教师资格的退役军人纳入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选聘范围,鼓励退役军人在学校军训任务中担任军训教官。
其次是要做好“培训关”。学校不是军营,不能简单把军队里的做法简单套用到学生身上。换言之,选拔具备任教潜质的优秀退役军人只是第一步,教师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工作,走上岗位之前需要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
令人欣喜的是,《意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明确要求以加强退役军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支持高校扩大师范类学科“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和专升本招生计划,对复学转专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优先开放师范类专业并提供专业补习。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退役军人报考专升本师范专业的对应专科专业范围,依托高校开设退役军人师范、体育专业专修班,以及开展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符合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退役军人均可申请参加。
在一些过来人的印象中,小时候常常有解放军校外辅导员定时来讲革命传统故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随着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推进,期待能培养出更多阳光又有阳刚之气的学生。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