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骨转移患者“千里寻医” 胸外科诊室“秒变”多学科讨论会15分钟出方案
东方网通讯员王懿辉5月18日报道:约有30%~4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骨转移。肺癌骨转移后,究竟是靶向治疗以争取长期生机,还是接受放疗缓解骨转移的姑息性疗法更为妥帖?
“我们认为,结论不能一概而论,应一人一策,多学科讨论。”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门诊来了一位“千里寻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李先生,陈海泉教授临时召集多学科团队樊旼教授、吴向华教授组织多学科讨论,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治疗方案。
术后一年转移
疫情之下“千里寻医”
骨转移好发于非小细胞肺癌。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制约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先生2021年在南方一家医院做了“左下肺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组合拳”让他一度自信满满:“这么多抗癌‘武器’轮番上阵,再‘顽强’的癌细胞恐怕也早已扛不住了吧!”
每隔三个月,他会在当地随访。今年4月,当地医院复查PET-CT提示:左侧胸膜多发转移,右侧髂骨溶骨性转移。一听到“转移”,李先生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辗转几家医院,给了不同的治疗方案,李先生感到困惑。经多方咨询希望能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作为全国知名肿瘤专科医院,他们的治疗理念和方案是最前沿的。”李先生看到当时上海疫情形势,先是通过互联网医院向陈海泉教授团队咨询过多次。“五一”之后,上海的疫情趋于平稳,他带上所有病史资料,来沪“千里寻医”。
“没有任何身体不适,吃的下、睡得着”李先生有些“疑惑”:“会不会检查结果搞错了呢。”
临时多学科团队 15分钟给出治疗方案
慕名挂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专家号。看着这位千里迢迢来沪寻医的患者。“手术是不可能了,内科治疗是可以考虑的”作为医院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的陈海泉教授,第一时间拨通了多学科团队中胸部肿瘤内科吴向华教授和放射治疗中心樊旼教授电话:“我这里有个患者,亟需你们一起过来讨论一下治疗方案。”
随即,吴向华教授和樊旼教授来到诊室,原本的胸外科诊室“秒变”多学科讨论会。诊室内,李先生肺癌骨转移后,究竟是靶向治疗以争取长期生机,还是接受放疗缓解骨转移的姑息性疗法更为妥帖?现场讨论聚集这一问题进行展开。
三位教授仔细翻阅患者的病史资料和最近的检查结果后,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当得知患者身体情况尚好且没有明显骨转移所伴随的疼痛、肿块等压迫性症状后,考虑到转移病灶所在位置和大小,还是建议放疗可以缓一缓,先考虑是否有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可能。
接着,翻看患者病理报告发现李先生KRAS G12C基因突变。当前正好有一个适合该病人的靶向药物索托拉西布刚刚上市。“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接受过免疫治疗或化疗后出现进展的携带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后总体客观缓解率为37%,疾病控制率达到81%;58%的患者持续缓解大于等于6个月,相较于传统化疗,效果更好。”
最后专家提醒患者,对于出现的骨转移情况也要密切随访,并决定在靶向药物索托拉西布之外,加上骨改良药物地舒单抗的综合治疗方案。
“谢谢你们,这次上海来得值。”李先生拿到多学科讨论后的权威治疗方案,握着几位专家的手不胜感激。患者决定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随访。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