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家庭化病房"投用,折射治疗理念转变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2022-04-18 12:00:14

在公众印象中,患病的新生儿一旦住进新生儿病房,就意味着与父母分离。只有每天短暂的探视时间内,父母才能远远望一眼孩子……4月中旬,一种新生儿家庭化病房在成都投用,父母可24小时陪伴新生患儿,从此告别“分离之苦”。(4月17日《中国新闻网》)

既有的新生儿病房普遍采用全封闭式管理模式,除了医护人员实施治疗和护理外,其父母在住院期间不能陪住,也很难有机会进入其间探视。之所以如此,大家通常认为新生儿的免疫力低,如果每个家长都陪住或随便进出病房,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一些医院为了解决家长的“相思之苦”,设立了探视间进行探视,家长可以隔着玻璃看望,或是通过视频方式探视。但无论是哪种探视方法,都很难消解家长内心的焦虑,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陪伴和照料的渴求。

“不让陪伴”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失为防范风险和减少隐患的必要之举。不过,此种做法和规定便利了医护,却苦了孩子家长,未免有些不近人情。孩子患病家长担心,这是人之常情,对于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年轻的父母内心更加焦虑与担忧,他们时刻都想陪在孩子身边照料,看着其病情一天天好转。即便在治疗的过程中自己起不到多大作用,但与孩子一起承受痛苦迎来好转,也是每个家长最迫切的愿望,最急切的情感,最强烈的冲动。

虽然护理的任务可以分解,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也值得依赖和信任,但是陪伴的责任却不可替代。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人和人之间,相遇在天,相守在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离不开家长的陪伴,这是本份也是责任,是义务也是担当,更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分离之苦是一种情感煎熬,人为分隔看无奈实则残忍,在最需要建立亲子关系,最需要表达“可怜天下父母心”时候,不能因医学上的便利而忽视人伦上的需求。

事实上,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和体系,应当统筹兼顾而不能严格区分甚至人为割裂。忽视了新生儿父母的探视权,对他们的情感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同时,没有了父母的全程参与 ,治疗中、治疗后的效果也无法得到更好的体现。封闭式治疗以“保护”为底却伤害了“保护”,以“温暖”为名却背离了“温暖”。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封闭式病房仅是生物医学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忽视了生理和社会医学的内在需求。家长参与到整个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亲子互动,也能在过程与实践中提高护理的能力,成为“更为合格的家长”。

显然,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起到极好的培训教育作用,更有利于在后续的照顾中更专业、合格与称职。新生儿家长学会喂养、穿衣、打包、更换尿布、皮肤护理等技能,实际上等于把专业的新生儿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了家庭,能够让新生儿在更专业的护理下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父母的参与,也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又能减少家庭承担的医疗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从新生儿家庭化病房的投入和使用看,实现家庭参与式护理并不困难,只需要对病房进行必要的改进,同时让家长更好的遵循相关程序和要求即可。有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临床照护,新生儿家庭、医护与婴儿及其家长平等关系得到了尊重,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进一步助推治疗理念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