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刘学州”悲剧再度上演 全国人大代表刘艳建议建全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和救助机制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3月6日报道:未成年人的健康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上海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刘艳在履职过程中,把目光投向了“困境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困境儿童往往因为生理缺陷、父母角色缺失、家庭功能不健全甚至严重缺陷等因素,更容易遭受多种形式的社会排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很大可能影响其成年的生活。刘艳代表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和救助机制,提升他们的安全感和抗逆能力,有效预防困境未成年人心理抑郁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摄影:张驰
“目前,我国困境儿童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救助体系,《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也应注意到,我们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关爱和救助机制还不健全。”刘艳代表表示,“困境儿童的保护工作,不应仅仅体现在儿童生活、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更需要关注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应的保障资源。 ”
今年一月,河北邢台刘学州自杀事件引发全国舆论关注,刘艳代表认为,刘学州因校园欺凌,其小学阶段五次转学的不幸经历,恰恰折射出学校对困境儿童(尤其是受校园欺凌的困境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刘学州事件也反映了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时,与其密切接触的群体和组织落实强制报告制度明显不足。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施暴群体、网络平台等,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法律惩治措施。”刘艳代表说。
如何保护“刘学州”们,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刘艳代表建议,将心理救助纳入困境儿童的分类保障体系。“教育、民政部门、妇儿工委应发挥牵头作用,卫健、公安、团委、网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福利机构需进一步明确在未成年人心理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职责分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困境未成年人群体的筛查预警和信息管理系统,并形成相关指标体系、分析框架和模型算法。”
刘艳代表表示,“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依托学校教师、精神卫生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社区服务工作者、互联网企业等多方采集数据,建立档案卡和数据库,科学研判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风险,形成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同步预警和协同干预工作机制。”重点增强对家庭处境不利、遭受校园欺凌或网络暴力、接触不良信息诱导已出现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的及时发现和保护力度。
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考核中,刘艳代表认为,教育部门应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确保每一所学校配备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应及时向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实施转介干预。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学校社工顾问制度,借用社会组织或社工等专业力量,为每一位困境儿童配备落地的支持资源,强化校园欺凌预防,为每个学生创设支持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环境。
困境儿童时常面临无人监护、无居住场所、无生活来源等窘境,刘艳代表建议建立困境儿童临时看护机制,在有条件的基层建立专门的困境儿童看护及福利机构;落实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社会欺凌、网络暴力和不良诱导等行为的强制报告制度,对于未及时报告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严肃查处,给予追责,让强制报告制度的立法和执法齐头并进。
“困境儿童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隐藏工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落实,原生家庭监护干预以及社会资源介入,也需要全社会对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形成文化认同。希望全社会加大对困境儿童保护的经费投入、宣传普及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不要让刘学州的悲剧再度发生。”刘艳代表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