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聚焦技能人才紧缺:培养的同时更要完善保护机制
东方网记者薛宁薇、王旭3月4日报道: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青年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上海,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凸显,因而,当下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具代表性。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在即,上海团的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分别立足在校生权益保护和技术人才培养两个角度,对职业教育建言。
丁光宏:建立在校生职业保障机制
“眼下,共享员工、灵活用工、数字零工等都为在校生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开拓了渠道,这些在校生成了事实上的劳动者。”丁光宏代表来自高校,随着近年职业学校教育和在校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大幅度增加,他敏锐地关注到在校生这一群体的职业伤害保障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受访者供图)
丁光宏在调研中发现,在校生参加实习等社会活动时,由于无法真正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其安全保障存在一定脱节。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因工作遭受伤害事故的,他们的合法权益保障将是不完整的。
比如,在校生参加生产、提供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害事故,会被当作普通民事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处理,而工伤保险待遇和普通的人身损害赔偿在权利保障上有着巨大差别。同时,目前已有的案例中也均未体现完善的保障机制,裁判文书网上3年来关于在校生生产实践过程中伤害事故处理争议的75个案件中,只有极少数的在校生得到了等同于在职员工工伤事故的赔偿。
眼下,《职业教育法》立法草案刚完成新一轮社会公众意见征集。丁光宏建议,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应该将在校生参加实习等社会活动的安全保障作为法规的一部分予以考虑。他呼吁,应尽快制定“在校生”的职业保障机制。在本次职业教育法立法过程中,明确国家建立职业学校教育在校生参加生产实践期间的职业安全保障机制,或者职业伤害保险机制。
丁光宏建议,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还应明确校企双方责任义务,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实习“负面清单”,明确相关企业对招收进行社会实践“在校生”,执行“同工同酬”制度,从制度上杜绝“打工受骗”现象重演。
朱国萍: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总体数量、结构还是技能水平,与世界制造业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严重,呈现断层现象。”朱国萍代表关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受访者供图)
在朱国萍看来,造成职业技术人才紧缺有多种原因,主要是因为职业技术工人社会地位偏低、收入水平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各项保障待遇较弱,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不强,导致多数青年不愿在技术岗位就业。
对此,朱国萍认为应加强培育机制建设,她建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共同参与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育机制,对人才的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
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和促进,让企业进学校,让学校专家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学习和员工培训,培养在校学生们真正成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才队伍,成为一批有一批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职业技术人才。
如何提高职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朱国萍建议,可通过各类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转变人们“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错误观念,培养孩子们从小爱劳动、乐奉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此外,朱国萍还建议面向社会搜集职业技术人才信息,按照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库。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双向交流的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市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流动机制,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匹配,让人才更便利地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企业更便捷地找到发展所需的人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