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变廉价劳动力?法律保护漏洞待补
随着春招启动,在福建厦门一所普通高校中文系读大三的王如(化名),已经开始为暑期实习焦虑。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实习是提升就业能力素质的必要环节。然而,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学生实习中的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2月24日《工人日报》)
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接受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学生们走上实习岗位,接触生产实际,获取、掌握生产现场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树立事业心、责任感。近年来,在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学生实习工作稳定开展,质量稳步提高,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实习组织管理不到位等现象,既侵害了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由于实习属于教学活动,而不是以劳动力的提供为目的的市场活动,因此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实习生“没身份”,不受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保护。于是,一些用人单位趁机钻空子,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安排其到“流水线”顶岗,动辄要求加班和上夜班,也并不考虑实习专业是否对口。此前有媒体曝光,有的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是会计专业,而被派去的实习岗位居然是到北京市某欢乐谷的鬼屋内扮鬼,而且没有任何报酬,游客多时还要加班。山东某高校学生曾在社交平台发出“求助信”,反映“被学校强迫实习”“一天要干13个小时”“不实习没有毕业证”等问题。此外,还有企业以实习生名义使用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干活,为的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付给工资。
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实习组织管理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除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及实习岗位有特殊要求外,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不得安排加班和夜班”“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今年1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针对当前职校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强制实习、从事与专业学习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问题,进一步划定“红线”。
不过,上述意见和规定属于部门文件,对用人单位约束力有限。当实习生权益受到侵犯时,也很难将其作为依据,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法治社会,法律才是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在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不适用于实习生的情况下,有必要针对实习生量身定做专门的法律规范,弥补法律保护盲区。
在立法中,一方面要规范实习行为,对于实习生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要厘清高校、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罚则,从而强化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遏制实习乱象。
关键词: 法律保护
相关新闻